Neuralink獲準人體試驗!從瘋狂想法到逐步推進? 二維碼
15
北京時間5月26日,Neuralink腦機接口公司,它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準,可開展人體臨床研究。Neuralink正在設計一種將大腦信號轉化為行動的設備,將首先專注于兩個應用:一是恢復人類視力,二是幫助無法移動肌肉的人控制智能手機等設備,甚至恢復脊髓受損者的全身功能。據悉,Neuralink成立于2016年,自成立以來一直比較神秘,外界對于其技術了解的并不多。 Neuralink是做什么的? Neuralink的工作內容可以概括為一點:他們試圖研發一種技術,將人腦與計算機系統融合在一起。這種利用腦機接口實現的融合,將有助于治療人類的腦部疾病。以及,很可能,使人類變得更加強大。 腦部是人類的神經中樞。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承擔著維系人類生存的基本任務。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高級神經活動都在腦部完成。如果將人體視為一臺電腦,那么大腦就是這臺“人類PC”的運算核心。普通的電腦可以通過外接硬盤、外接顯卡、外接內存等方法提高性能,而有科學家認為,這樣的“改良”同樣可以適用于人腦。這種觀點的產生,最終形成了研發腦機接口的動力。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指創建在人類或動物腦與外部設備間的直接連接通路。被腦機接口串聯的人腦能夠與外部設備之間互相傳送信號,交換信息。可以預料,當這一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就能夠通過“外掛”外部設備的方式,來提高生物體腦部的運算能力。而Neuralink想做的,就是研發出一個足夠強大的腦機接口,治愈人類的腦部疾病,并賦予人腦更強大的功能。 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標,Neuralink的團隊包括多名業界知名的科學家。比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理學教授菲利普·薩佩斯(Philip Sabes),波士頓大學生物學教授蒂莫西·加德納(Timothy Gardner),都受雇于Neuralink。他們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對于Neuralink無疑有重要意義。 腦機接口的研究到什么程度了? 雖然聽上去很科幻,但實際上,對于腦機接口的探索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最早的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動物(主要是獼猴)的運動皮層與肢體運動之間的關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早在1977年就發現,獼猴能夠學會控制初期運動皮層上單個神經元的放電頻率。而隨后不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也找到了獼猴上肢運動的方向與運動皮層放電模式的關系。 九十年代以來,人們對腦機接口的研究快速發展。到2008年,匹茲堡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安德魯·施瓦茨(Andrew Schwartz)宣稱他們創造的腦機接口可以被猴子用來操縱機械臂給自己喂食。這也標志著腦機接口的發展已經容許人們將動物腦與外部設備直接相連,并使得外部設備執行特定的功能。 埃隆·馬斯克為什么關心腦機接口? 這樣的問題,除了馬斯克自己之外,恐怕沒有人知道正確的答案。但一個傳播非常廣的說法是,這名硅谷巨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對抗越來越強大的人工智能(AI)。 在過去的三年中,馬斯克多次表達自己對人工智能發展過快的擔憂。他的擔憂不僅僅寫在他接受的或大或小的采訪中,也表現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在DeepMind造出圍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AlphaGo之前,馬斯克就已經是DeepMind的投資人了。但他表示,自己的這筆投資并非為了財富回報,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時刻警惕人工智能的發展。 他對人工智能的恐懼也使得他與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關系產生了裂痕。在他眼中,這家不停創新的公司,最可能創造出人們意想不到的“邪惡之物”,使得AI最終失控。人們猜測,正是由于對AI所持的態度,最終促使埃隆·馬斯克走入腦機接口這一領域。在許多科技公司正醉心于創造出不可戰勝的人工智能時,他準備站出來讓人類具備對抗AI的能力——通過另一部分技術。 當然,硅谷也有評論認為,馬斯克的動機遠不如自己聲稱的那么偉大——防備AI威脅也好,幫助人類也罷,都是為了將自己所持有的公司粉飾成“正義”的一方,并獲取更大的利潤。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沒有人知道。 在傳統工業的眼中,埃隆·馬斯克是一個離經叛道的怪人。在特斯拉橫空出世之前,沒有人認為電動汽車將會成功進入市場。在SpaceX崛起之前,人們更不認為低成本火箭能成大器。這一次,馬斯克還會再一次證明自己嗎?面對未來關于倫理的爭議,Neuralink還能站得住腳嗎?沒人知道。但這注定,會是一個不同的時代。 |